乡村振兴 xcz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 重庆秀山:幸福生活“织”出来

新闻

养老院里多温情 欢声笑语年味浓 养老院里多温情 欢声笑语年味浓

“加油!加油!加油!……” 1月22日下午3点过,在南岸区同辉养老中心,一群“老小孩”做游戏做得正欢。在社工...

  • 重庆巫山:年味集市年味浓

    “踢毽子、踩高跷、制灯谜、抬工号子……”1月22日,大年初一,重庆市巫山县年味集市在三峡里·竹枝村开市,市民们一边吃着美食,一边体验非遗文化,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 为迎接新春兔年,巫山县推出新春系列活动...

  • 重庆巫山下庄村:百家团年迎新春

    启航新征程,幸福中国年。1月20日,腊月二十九,在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126户村民代表聚在一起观看“村晚”演出,吃着“百家宴”团年饭,共话下庄村的发展变化,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一年多来,下庄村全力推...

  •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玉兔奔春”新春文化系列展开展

    1月19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玉兔奔春”新春文化系列展开展,50余件精选馆藏文物集中呈现,向人们讲述兔文化故事,并通过他们祝福全市人民新春快乐,兔年大吉! 据介绍,兔在十二生肖中排第四位,在众多动物中...

重庆秀山:幸福生活“织”出来

发布时间:2022/10/29 乡村振兴 浏览:12

非遗是一个地方的特色,也是乡村振兴的文化产业支撑。近年来,秀山不断创新方式,坚持非遗带动就业的模式,加快非遗市场化、产业化步伐,土家织锦应运而生,通过建立非遗扶贫工坊,带动了当地百余名留守妇女稳定就业增收。

自2019年开始,秀山土家织锦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建立工作坊、签约织娘等形式,采取“公司+群众+土家织锦手工织造技艺”的运营模式连接市场,实现“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保护传承非遗文化”双促进,形成了行之有效的非遗富民经验和模式。

“我们一共培训了7期,400多人,每期都是培训一个月,主要就是针对农村的留守妇女,给她们就近就业找一个稳定的工作。”秀山土家织锦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弘介绍。

通过培训后,该公司正式签约108位优秀学员成为织娘,实现了农村妇女在家门口甚至在家里稳定就业创收。

家住隘口镇坝芒村的王丽燕脚有残疾,她一直在家照顾孩子和老人,丈夫在外务工,生活条件十分拮据。“2020年参加了土家织锦的培训后,我平日里就做点手工,同时也照顾了孩子,每年能收入2万元,对这份工作很满意。”王丽燕告诉记者。

同样是家住隘口镇的熊艳子,她是一名眼睛有残疾的先天性聋哑人,仅靠同样是残疾人的丈夫打零工和低保艰难度日,家里还有老人与一双儿女,家庭负担相当重,也是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熊艳子非常勤奋好学,虽然耳不能听,口不能说,但是学习相当认真,比其他学员还要学得快,织得更细致、更美。”王弘告诉记者,土家族妇女的幸福之花——阳鹊花,成为了熊艳子的培训结业作品,也为她的幸福生活开启了新的篇章。

如今,熊艳子每月工资在2000左右,她没有因为自身的缺陷而放弃自我成长,用五彩斑斓的丝线织出了美好生活。

“培训后,得给大家找地方工作,要让她们有收入才行。”王弘介绍。

于是,在秀山县隘口镇、洪安镇、龙凤坝镇、微电影城共建立了5个“土家织锦非遗工坊”,让培训学员直接签约成为工坊的“织娘”,产品由公司100%收购,既满足留守妇女照顾家庭的愿望,又帮助她们就近就业,稳定增收。

通过几年的发展,秀山土家织锦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产值也逐步做大,2020年年产值100多万元,2021年年产值就达到了300万元。而仅仅是织娘这一块的劳务支出就从几十万元,增加到了100多万元。

“明年计划在乡镇增加3个土家织锦非遗工坊,培训更多的‘织娘’,帮助她们掌握一技之长,带动更多的留守妇女就近就业,为家庭创收。”王弘介绍,她的公司将努力做好“土家织锦”文章,力争让土家织锦在秀山各个乡镇“开花结果”。

姓 名:
邮箱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