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xcz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 曾天号:村民们都叫他“黄牛书记”

新闻

成都市金牛区白马寺历史文化街区白马后巷开街仪式举行 成都市金牛区白马寺历史文化街区白马后巷开街仪式举行

  1月12日上午,位于成都市金牛区白马后巷,热闹非凡,嘉宾云集。成都市金牛区2024年新年旧城改造...

  • 2023 年 PCIM Asia 8月29日揭幕

    2023年PCIM Asia上海国际电力元件、可再生能源管理展览会将于8月29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隆重揭幕。一众业界翘楚贤才将齐聚于这个领先亚洲的电力电子展会,探索行业最新趋势和创新发展。 即将于8月29至31日举...

  • 养老院里多温情 欢声笑语年味浓

    “加油!加油!加油!……” 1月22日下午3点过,在南岸区同辉养老中心,一群“老小孩”做游戏做得正欢。在社工和护理人员的辅助下,老人们用筷子把乒乓球大小的小球从一个筐夹到另一个筐,每夹进一个球,大家都会发...

  • 重庆巫山:年味集市年味浓

    “踢毽子、踩高跷、制灯谜、抬工号子……”1月22日,大年初一,重庆市巫山县年味集市在三峡里·竹枝村开市,市民们一边吃着美食,一边体验非遗文化,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 为迎接新春兔年,巫山县推出新春系列活动...

曾天号:村民们都叫他“黄牛书记”

发布时间:2022/05/27 乡村振兴 浏览:26

重庆市第六届先进工作者曾天号,现任城口县高燕镇行政综合执法大队队长、镇乡村振兴办公室负责人,高燕镇五峰村驻村工作队员。自参加工作以来,他勤勤恳恳,一双胶鞋,踏遍山乡角落;一顶草帽,陪伴日出黄昏;一本笔记,写满深情厚谊;一腔赤诚,感动村民。每一个矛盾调解现场,都有他瘦削的身影;每一个特色产业基地,都有他洒下的汗滴;每一个困难群众家里,都有他鼓励的话语。他用实际行动获得了群众的信任和赞扬,村民亲切地给曾天号起了一个“黄牛书记”的外号。
啃下“硬骨头”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6年5月,曾天号被安排到河岸村担任驻村工作队员,开始了长达4年的脱贫攻坚“战斗生涯”。
他换下了皮鞋,换上了胶鞋;剪短了头发,戴上了草帽;丢掉了公文包,拿起了笔记本。对照脱贫标准,一户一户摸排走访,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准确、详实地调查,一双胶鞋,踏过高山越过溪涧;一顶草帽,迎来日出送走黄昏;一本笔记,记满数据划满标识。夙兴夜寐奋战多日,终将情况一一摸清。
村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他四处奔波,勘察公路线路,寻找饮用水源;村里产业薄弱,他和村支干部多方联络,因地制宜建起了产业基地;村容不整洁环境卫生差,他大力宣传,全面整治……经过曾天号和同事们艰苦奋斗,河岸村在安全饮水、村容整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花椒、中药材紫腕、党参等产业也“遍地开花”,奠定了坚实的脱贫基础。
2017年,河岸村整村通过脱贫验收,一举摘掉了“贫困帽”。
第一场“战役”取得了胜利,曾天号立马走向了另一个“战场”,于2017年下半年,担任红军村扶贫第一书记。
比起河岸村,曾经的红军村自然条件差,地理位置偏僻,更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也是全镇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他把自己当成了一颗“螺丝钉”,钉在了脱贫攻坚战场上,不成功不松劲。
“曾书记”白了头发,红军村脱了“帽子”。2019年,红军村顺利实现整村脱贫。
挑起“重担子”再战振兴“新战场”
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担子再次压在了曾天号的肩上。“脱贫只是全新的开始,让脱贫成果不断巩固,让高燕乡村更加美丽,让高燕群众更加富裕,才是我们新的目标。”曾天号说。于是他再次“披挂上阵”,进入了乡村振兴新的“战场”。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是“战场”。2019年6月,曾天号被派驻到来凤村担任工作队队员;2022年2月,他又担任起五峰村驻村工作队队员的重担。
在来凤,在五峰,他率先垂范,带领振兴办工作人员进村入户,广泛收集意见,逐一进行调研,深入思考讨论,殚精竭虑地为全镇乡村振兴寻找思路和出路。
新的任务千头万绪,曾天号总是忙得不可开交,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他总是第一个到单位,最后一个离开单位。不只是在工作日,很多节假日他也扎在镇里,走访调研、整理资料、开会讨论,曾连续两个多月没有回过一次家。
在他的感染和带领下,全镇干部职工工作作风得到了极大改善,拧成了一股绳,锻造出一支素质过硬、业务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
掏出“心窝子”终成群众“体己人”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是平凡而艰辛的,没有闪烁的霓虹,没有鲜花掌声,也不需要豪言壮语,需要的是像蜡烛一样默默燃烧,点燃贫困家庭的希望之火和贫困地区的涅槃之火,将自己掩埋在深山老林之中,永不歇息地辛勤耕耘,以把贫瘠的山地变成美丽富饶的沃土为理想,让这片土地留下我们的身影,洒下我们艰辛的汗水,流淌我们赤诚服务的热血。”这是曾天号写在日记本上的一段话,也是他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的“战斗宣言”。
曾经的红军村和河岸村由于没有水源,一直存在季节性缺水问题,到了枯水季节,村民饮水就成了大问题。
为解决饮水问题,曾天号和乡里村里干部、技术人员一道,四处寻找饮用水源,翻山越岭,在没有道路的密林里穿行,衣服上全是树枝划出的口子,一趟下来,黄色的胶鞋也变成了黑色。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方探查,他们在距离村子10多公里、海拔1800多米的“龙洞湾”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水源地,经过1个多月的施工,铺设14公里的管道,将水引到了山下的蓄水池,两个村2000多名村民饮水难问题“一去不复返”。
河岸村半山腰上有一块地很适合发展产业,却没有道路,曾天号和村里积极争取,一遍遍在山林中勘察线路,终于修通了一条6公里的产业路,地里种上30亩天麻,为河岸村摘掉产业薄弱村“帽子”奠定了基础。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今,曾天号的脚步仍未停歇,他正在乡村振兴、法治建设的道路上继续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