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成都市金牛区白马寺历史文化街区白马后巷开街仪式举行
1月12日上午,位于成都市金牛区白马后巷,热闹非凡,嘉宾云集。成都市金牛区2024年新年旧城改造标志性建筑荷花池街道白马寺历史文化街区白马后巷开街仪式暨“成都贵院.无名初”东方美学空间文化项目...
-
2023 年 PCIM Asia 8月29日揭幕
2023年PCIM Asia上海国际电力元件、可再生能源管理展览会将于8月29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隆重揭幕。一众业界翘楚贤才将齐聚于这个领先亚洲的电力电子展会,探索行业最新趋势和创新发展。 即将于8月29至31日举...
-
养老院里多温情 欢声笑语年味浓
“加油!加油!加油!……” 1月22日下午3点过,在南岸区同辉养老中心,一群“老小孩”做游戏做得正欢。在社工和护理人员的辅助下,老人们用筷子把乒乓球大小的小球从一个筐夹到另一个筐,每夹进一个球,大家都会发...
“凤还巢”:重庆农民工的新选择
发布时间:2022/04/14 乡村振兴 浏览:53
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近日联合公布的《2021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年末全市农民工总量756.3万人,比上年增长2.7%,其中,外出农民工513.6万人,下降1.7%;本地农民工242.7万人,增长13.4%,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人数增长迅速。
2020年,我市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数是214.3万人,通过数据比较可以看出,去年全市增加了28万多人在家乡创业、就业。这除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之外,还有哪些深层次的原因?又如何让他们在家乡安居乐业?连日来,重庆日报记者进行了采访调查。
现象
部分农民工不再“雁南飞”
35岁的刘云华是黔江区黎水镇长坪村人,19岁高中毕业后,她选择到广东打工,成了一家服装厂流水线上的一员。
由于头脑灵光、勤劳肯干,刘云华通过自学服装裁剪技术,很快晋升为组长、主管,随后几年又做到了分厂厂长、经理。
积累了服装加工技艺和管理经验,2004年,刘云华创办了自己的制衣厂。好景不长,因为客户拿了货跑路,收不到货款,不到一年时间,制衣厂就做不走了,她只得又重新去服装厂打工。
不甘心创业失败,打了6年工后,刘云华再次创业,但又以失败告终。
2018年,刘云华第三次创业,又开办了制衣厂。“一年能赚四五百万元。”但为了照顾年迈体弱的母亲,加之受疫情的影响,2021年,她把制衣厂“搬回”了黔江老家。“一天只能生产500多件(套)服装,但能照顾家人,还能带动乡亲们就业,一举多得。”刘云华说,去年11月底制衣厂开业以来,她招收吸纳了当地80多位农民工,5个多月来支付工资近100万元。
垫江县永安镇凤凰村一组的王固,带着在深圳打工的积蓄,2018年在家乡创办了一家年加工能力3000吨的米粉加工厂。米粉厂带动就业的能力比较强,2020年被评定为扶贫车间,享受到相关政策优惠和扶持。
垫江县就业和人才中心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去年该县全年回引外出务工人员就业7386人,其中创业2120人,就业4504人。
不只垫江如此,《2021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1年年末全市农民工总量756.3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513.6万人,下降1.7%;本地农民工242.7万人,增长13.4%。
数据的一降一增,表明有大批农民工结束了“雁南飞”的生活,回到家乡创业、就业。
原因
受内外因素共同影响
为何大批农民工愿意“凤还巢”,选择在家乡创业就业?
“在外打工十多年,从来没想过还能在家门口当老板。”4月11日,重庆金玉良园有限公司老板梁大建看着已然成林的3000多亩无花果说。
今年40岁的梁大建是南川区金山镇玉泉村凉水溪组的村民,初中毕业后选择了外出务工,进过工厂,做过建筑工,一心想致富的他最后决定回老家创业。
2017年,梁大建引进3000多棵无花果苗开始种植。因为不懂经营,品质上乘的无花果只能以四五元的价格贱卖,一度还出现了滞销烂在树上的情况。
正当他焦头烂额的时候,当地有关部门及时跟进,送来了“及时雨”——区农技推广总站送来了增施有机肥技术、区商务委送来了农产品线上销售技巧、区就业和人才服务局送来了农文旅产业培训……梁大建前不久还受邀参加了“短视频赋能农产品”培训活动,感觉获益匪浅。
“今年的果子还没成熟,已有新客户提前送来订单。多亏政府‘扶上马’、再‘送一程’,提供各种帮助、帮扶,让我吃了‘定心丸’。我要放开手脚大力发展无花果全产业链,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梁大建说,在家乡创业,心头感觉踏实、稳当。
常年在外打拼的开州区谭家镇人蒋开均,积累了一定资金后返乡创业,“一是要照顾父母,二是年龄大了想落叶归根回家找点事干。”这是他多年来的心愿。
经过10多年的努力,蒋开均在谭家镇打造了一个大型冷水鱼养殖基地,养殖冷水鱼类550万尾,带动70余名周边村民就业,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产品远销法国、丹麦、俄罗斯等国家。
“很多人选择返乡创业、就业,除了受疫情影响之外,还由于内外因素的共同导致。”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住户监测处负责人介绍——
从外部来说,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重庆实施了系列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地就业的政策,在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同时,也提供了就业岗位。2021年,重庆市实施了主要面向农民工的“就在山城”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常态化举办各类线上线下创业就业服务活动和招聘活动,并针对农民工返乡创业人员在降低租金、税收奖励、培训补贴、信贷贴息、配套基建等支持。
从农民工自身来说,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在外打工有了一定的积蓄后,想要回到家乡创业,一方面便于照顾家庭,另一方面也可一定程度节省生活成本。
措施
需要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
4月8日清晨6时45分,刘云华的尚华渝鹤服装制衣厂传出清脆而有节奏的机器声。车间内灯火通明,30多名工人正紧张有序地忙碌着。
车间看似闹热,其实也有隐忧。“制衣厂顶多还能维持两三个月的运转。”刘云华说,工人年龄偏大、动作不熟练,直接影响了生产效率。
“在沿海,一个工人一个月能有1.3万的计件,而村里的农民一个月仅有500计件。要完成一定量的订单,需要花更长的生产周期,我要支付更多的用工成本,加上日常的成本,每个月差不多要亏10多万元。”心有不甘的刘云华果断放弃自己垫钱购买面料做产品的生产模式,转而由客户提供面料自己做代加工产品,同时又新购买了10多台(套)机器设备,试图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止损。
梁大建创业也遇到了困境。
为做大做强无花果产业,梁大建想走三产融合发展之路,打算创办无花果深加工厂,配套修建基础设施实现农文旅融合。“至少要投三四百万元,果园刚刚收支平衡,实在拿不出这么多钱。”梁大建感觉压力很大。
国家近年来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各地基础设施配套也在逐步完善,不少农民工有返乡创业的意愿,但同时又面临资金不足、创业技能匮乏、经营手段单一等明显短板。
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提供的资料显示,2021年市内从业农民工中呈现出年龄偏高、受教育程度偏低、从事行业较为集中的特点。比如,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市内从业农民工中,小学及以下的占16.7%,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2.4%,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9.1%,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1.8%,这就导致返乡创业、就业水平良莠不齐。
各地也在积极想办法。
作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大区的黔江区,出台实施《关于进一步推进创业担保贷款相关的通知》,针对农民工返乡创业、低保户、脱贫户自主创业,可申请个人最高110万元的抵押贷。针对创业技能低的现状,当地就业和人才中心培训科通过“SYB(创业前期培训)+IBY(创业后期跟踪扶持)”,实现扶上马再送一程。另外,当地开设了家政类等50多个工种的岗前培训,进一步拓宽就业面。
南川区就业和人才服务局副局长成勇表示,当地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回引人才到乡村发展创业的政策,并针对农民工创业就业建立了区镇村三级服务平台,让农民工少跑路。
垫江的做法是,针对无资金无技术且愿意返乡就业的,将继续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提升就业技能;针对缺乏资金的创业主体,尤其是农民工返乡创业,将进一步放宽创业担保贷款,并搭建好创业导师库,提供从项目到开业的全过程指导,以及后期经营的全链条帮扶。
专家访谈
重庆社会科学院改革杂志社副总编辑、研究员丁忠兵:
乡村振兴的“成色”决定返乡的意愿
本地农民工比去年增长13.4%,意味着什么?重庆社会科学院改革杂志社副总编辑、研究员丁忠兵表示,乡村振兴的“成色”决定农民工返乡的意愿,这一现象反映出近年重庆经济发展的韧性强、成效好。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以农民工为代表的一般劳动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优化配置已成现实。重庆能够在激烈的劳动力争夺中实现较大规模的农民工回流,难能可贵。另一方面这一现象也反映出重庆产业发展的潜力较大。
近年来,重庆建筑、电子信息、物流快递、家政服务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较快发展,为返乡农民工提供了充足的市内就业空间。另外,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及城乡融合发展的深入推进,重庆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如何让这些返乡农民工安居乐业?
丁忠兵认为,首先,要加快构建全覆盖、智能化的创业就业服务平台,集成政策咨询、信贷、项目申报等服务功能,为返乡农民工提供高效、精准、全方位的创业、就业服务。
其次要进一步完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切实解决返乡农民工在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社保延续、住房等方面的后顾之忧,进一步提升返乡农民工的归属感。
最后要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改善重庆城乡基础设施条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激活农村要素资源,繁荣农村经济,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提供广阔舞台。
上一篇: 重庆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带来四大变化
下一篇: 重庆江津:一园荔枝百家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