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 innovation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创新 > 粮猪安天下 科技显身手 市畜牧科学院培育优种改良饲料推动生猪产业发

新闻

春暖花开 这场绿色环保主题活动“卫”你而来 春暖花开 这场绿色环保主题活动“卫”你而来

2024年4月是第36个全国爱国卫生月,为进一步加强文明城市建设,推进市民群众垃圾分类文明习惯养成,让“...

  • 成都市金牛区白马寺历史文化街区白马后巷开街仪式举行

      1月12日上午,位于成都市金牛区白马后巷,热闹非凡,嘉宾云集。成都市金牛区2024年新年旧城改造标志性建筑荷花池街道白马寺历史文化街区白马后巷开街仪式暨“成都贵院.无名初”东方美学空间文化项目...

  • 2023 年 PCIM Asia 8月29日揭幕

    2023年PCIM Asia上海国际电力元件、可再生能源管理展览会将于8月29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隆重揭幕。一众业界翘楚贤才将齐聚于这个领先亚洲的电力电子展会,探索行业最新趋势和创新发展。 即将于8月29至31日举...

  • 养老院里多温情 欢声笑语年味浓

    “加油!加油!加油!……” 1月22日下午3点过,在南岸区同辉养老中心,一群“老小孩”做游戏做得正欢。在社工和护理人员的辅助下,老人们用筷子把乒乓球大小的小球从一个筐夹到另一个筐,每夹进一个球,大家都会发...

粮猪安天下 科技显身手 市畜牧科学院培育优种改良饲料推动生猪产业发

发布时间:2021/10/27 创新 浏览:46

10月26日早上,刚在广西巴马参加完首届中国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大湾区高峰论坛的朱丹,马不停蹄回到了单位,赶着制定配种计划。
朱丹是市畜牧科学院养猪研究所的高级畜牧师,培育优良品种,是她和同事们的重要任务。
“粮猪安天下”,我国是生猪生产和消费大国,猪肉在居民消费结构中的占比高达2/3。然而有关研究表明,在生猪生产水平上,我国仍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猪品种资源是重要因素。
培育优良品种、研发绿色饲料产品,既能突破生猪产业发展的“瓶颈”,也能有效应对猪“芯片”卡脖子问题,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作为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牵头建设单位,市畜科院确定了他们科研的着力点。
选育新品种
持续提升种猪性能
好的生猪品种是发展生猪产业的前提和基础,但在上世纪中后期,体型大、瘦肉率高的外种猪对地方猪种造成极大冲击,选育新的优良品种成为了当务之急,而要选育品种,必先弄清家底。
“那几年,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猪圈里工作。”朱丹回忆起当时的情形。那时,以朱丹为代表的研究人员为了摸清楚荣昌猪到底有多少家族、谱系和资源,为了弄懂每个谱系有什么优缺点,挨家挨户上门测量。据不完全统计,他们共调查了约20万头猪。
调查的内容很多,比如嘴头子要短,额头上要有旋毛,耳朵是耸搭着的、不能太厚,四肢要开阔、健壮,腰背平直、结合良好。此外,重量当然也是重要的考量标准,“俗话说,初生差一两,断奶差一斤,育肥差一秤。”朱丹说,“胸围、腹围、背宽、体长、饲料消耗都要纳入指标。”
正是在这些研究人员的努力下,市畜科院掌握到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他们以荣昌猪为基本育种素材,采取杂交与选择相结合,导入适当比例的丹系长白猪血液,育成了国内第一个低外血含量(25%)的瘦肉型猪专门化母系——新荣昌猪I系。与原种荣昌猪相比,新荣昌猪I系猪的胴体瘦肉率提高了6.3%;饲料转化率提高了19.3%;20-90公斤体重阶段日增重提高了33.5%;膘厚降低了21.7%。
这为荣昌猪产业化打下了基础——通过推广,该区已建立优质肉猪示范基地49个、辐射基地67个,促进重庆及周边地区生猪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研究“无菌猪”
提供重要的实验用猪资源保障
在市畜科院的实验室里,还有一群宝贝,它们和普通猪在相貌上并没有什么差别,但生活待遇却好很多倍:出生时是无菌剖腹产,由“医生”接生,吃的食物必须进行高温、高压等多种无菌手段消毒,平时的起居也由专门的“保姆”看护。
这是该院培育的“无菌猪”。如果说育种是为了保证猪肉的自给率,那么“无菌猪”的专业研究,则是为了在特定领域发力。
市畜科院院长刘作华告诉记者,“无菌猪”是研究菌群与疾病,以及生长发育的一类特殊模式动物,猪体本身不含任何细菌微生物,研究过程中可以把细菌微生物对实验的干扰降到最低。同时,也对猪的疾病净化和猪源性生物医药产品的生物安全起到保障作用。以前,由于我国缺乏无菌猪这一条件平台,使相关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产品开发受到“限制”。
由于猪和人在消化道、皮肤、心血管系统等方面非常相似,因此具有其他实验动物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生物医药和畜牧业,都能用上无菌猪。”刘作华说,无论在婴幼儿奶粉评价、儿童疫苗临床前评估、早产儿疾病研究、还是在特殊病人膳食产品开发,“无菌猪”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努力,市畜科院在国内率先建立无菌猪繁育技术体系,建立了国内唯一的,国际规模最大的无菌猪培育平台,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与人类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用猪资源保障。近年来,为包括中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华西医院、四川农业大学等单位开展非洲猪瘟、早产儿、替抗产品等多个重大科学项目研究和产品开发提供了核心实验动物支撑。
废物再利用
研究发酵饲料作为替代“口粮”
资料显示,我国生猪生产成本比发达国家高40%左右,其中饲料成本占养猪成本的70%以上。“要提高猪肉自给率,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降低饲料成本无疑是最直接的办法。”市畜科院动物营养研究所所长杨飞云表示。
杨飞云发现,我国常规饲料资源短缺,但农副产品加工产生的糟渣种类多、数量大,每年多达1.7亿吨。另一方面,由于鲜糟渣易腐烂,抗营养因子含量高,影响其直接饲用,多数被丢弃,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如果将其合理开发用作饲料,不仅能缓解饲料短缺问题,还可降低养殖成本,减轻环境污染,不是一举三得吗?”
杨飞云及其团队开展了相关研究,主要选取几种量比较大的糟渣进行试验。
一是酒糟。每生产1吨白酒大概产生3吨鲜白酒糟,风干白酒糟含有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等,“我们在育肥猪饲粮中添加10%的白酒糟酵母培养物,对猪的采食量、日增重和料重比均没有显著的影响,可降低饲料成本。”
二是果渣。以柑橘为例,发酵柑橘渣对猪的适口性好,适量添加可促进肠绒毛发育,改善肠道微生态平衡;在断奶仔猪饲粮中添加发酵柑橘渣,能有效提高仔猪的生长性能。
三是薯渣。研究表明,在生长猪饲粮中使用15%的发酵甘薯渣,不影响猪的采食量和日增重,但可显著改善饲料利用效率,使料重比降低了14.7%,单位增重成本可节约2.4元。
“当然,尽管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研究和产业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他告诉记者,非粮饲料资源产地分散,大部分原料水分含量高,不便集中,发酵产品干燥成本高等问题,都制约着研究成果的运用。
杨飞云建议,应在现有成果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完善发酵饲料生产工艺,建立成熟的工程化技术体系,进一步开发新型发酵蛋白饲料、能量饲料以及精粗饲料资源,降低养殖业对豆粕、玉米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