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xcz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 重庆铜梁:昔日为人裁衣 今朝回乡创业——“小裁缝”赶上好时代

新闻

春暖花开 这场绿色环保主题活动“卫”你而来 春暖花开 这场绿色环保主题活动“卫”你而来

2024年4月是第36个全国爱国卫生月,为进一步加强文明城市建设,推进市民群众垃圾分类文明习惯养成,让“...

  • 成都市金牛区白马寺历史文化街区白马后巷开街仪式举行

      1月12日上午,位于成都市金牛区白马后巷,热闹非凡,嘉宾云集。成都市金牛区2024年新年旧城改造标志性建筑荷花池街道白马寺历史文化街区白马后巷开街仪式暨“成都贵院.无名初”东方美学空间文化项目...

  • 2023 年 PCIM Asia 8月29日揭幕

    2023年PCIM Asia上海国际电力元件、可再生能源管理展览会将于8月29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隆重揭幕。一众业界翘楚贤才将齐聚于这个领先亚洲的电力电子展会,探索行业最新趋势和创新发展。 即将于8月29至31日举...

  • 养老院里多温情 欢声笑语年味浓

    “加油!加油!加油!……” 1月22日下午3点过,在南岸区同辉养老中心,一群“老小孩”做游戏做得正欢。在社工和护理人员的辅助下,老人们用筷子把乒乓球大小的小球从一个筐夹到另一个筐,每夹进一个球,大家都会发...

重庆铜梁:昔日为人裁衣 今朝回乡创业——“小裁缝”赶上好时代

发布时间:2021/11/22 乡村振兴 浏览:46

初冬时节,在铜梁区巴川街道玉皇村,如画的田野间,一座漂亮的农家院坐落在鱼塘边,外面雾霭沉沉,里面却好不热闹,游客或伞下垂钓,或凭栏观雨。
“老板,你这农家菜味道不错!”有食客边品尝边朝着老板邓勇竖起大拇指。
“感谢,以后多来耍哟!”正埋头算账的邓勇抬头说。
从农家走出来的小裁缝,到南下的打工仔,再到企业家,最后返回乡间当“新农人”,邓勇的每一步都很精彩,用他的话说,是“赶上了好时代”。
“南下打工是个潮流,我也想出去闯一闯”
邓勇是玉皇村村民。小时候家贫,一件棉衣母亲穿坏了给他穿,他穿不了了还有弟弟等着穿。如何安身立命?早年农村,裁缝与石匠、木匠等,都是不错的行当。邓勇选择了当裁缝。
上世纪90年代初,朝天门制衣业兴起。1992年,19岁的邓勇刚从裁缝学徒结业就来到了这里。“十几平方米的屋子,12个人12台机子,活路做完,缝纫机翻进机箱收起机脚,台板上铺上棉絮就是床了。”
在朝天门,邓勇熬过了一年“黑白颠倒”的日子。“每天下午1点开工,凌晨4点睡觉。一天制衣10余件,每件成衣工钱0.7元。”
一年后,邓勇背着行囊,出现在了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的街头。
“那年头,南下打工是潮流,我也想出去闯一闯。”初到广东,现实却给了邓勇兜头一盆冷水。“沿海发达,厂里制衣用的都是电车,我们这种只会手工的没人要。”为了存钱学手艺,邓勇和几名工友辗转找到了一份伐木的工作。
伐木累但赚钱多,邓勇却只干了3个月。不是因为怕苦,而是差点把命留在异乡的大山里。
有一次,邓勇和工友走在半山腰,山顶有人放木,几十根300多斤重的原木“铺天盖地”而来。“幸亏我们躲得快,躲在一块石头下,木头就擦着头顶飞过去。想起来心头直打颤。”
“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收入6000多元很正常”
死里逃生的经历,让邓勇明白伐木并非长久之计。
“还是要进厂稳当些。”正好钱也存得差不多了。邓勇参加了制衣电车的培训,并在3个月后成功进入一家制衣厂,成为一名车工。当时,邓勇拼足了劲干一个月也就300多元。
不过一次意外,给邓勇带来了转机。当时,制衣厂接了制作3万多条内裤的订单,按照当时的工作进度,有几千条无法在交货前完成烫熨。
“烫熨的活都是烫工做,但厂里就两名烫工,根本忙不过来。”看着心急如焚的厂长,邓勇自告奋勇:“我来烫,我学过。”这天夜里,邓勇一个人烫熨了近700条内裤,保证了制衣厂成功交货。
时间来到1996年,重庆朝天门的制衣业早已风生水起。一件冬衣成衣的售价,由1993年的不足10元暴涨至100多元。
趁着回乡完婚的时机,邓勇辞去了广东的工作,再次来到朝天门。“回来我就是师傅了,带队伍,一件成衣工钱10元,我要提2元。”邓勇的队伍一天制衣100多件。“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收入6000多元很正常。”
然而,随着朝天门制衣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收入越来越不稳定。2000年初,少的时候一个月还挣不到200元。”再加上裁缝工作作息不规律,照顾不到家里,邓勇萌生去意。
“跟着这个时代,我才从一个小裁缝变成‘新农人’”
“可不做裁缝,我能做什么呢?”放下剪刀软尺,不再面对缝纫机,邓勇重新规划着自己的人生。返乡后,邓勇尝试过涉足摩配产业,但随着市场竞争压力的逐渐增大,邓勇决定另寻出路。
2014年初,一次回乡游玩,让他发现了机遇。与当初离乡时相比,老家已是鱼塘点点、阡陌相通,农村的交通条件和人居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从区里到镇村都在对外大力招商,尤其希望一些外出务工或经商的村民能返乡创业。于是,邓勇在玉皇村流转了240余亩土地,并成立了科赛农业有限公司,开始发展特色养殖和种植。
就在邓勇雄心勃勃,准备在乡村大展拳脚时,却接连遭遇了几次沉重的打击。
“当时铜梁鼓励养殖鸭嘴鱼,我也拿了4000尾鱼苗,一条鱼苗价格是5元。”邓勇说道。
鸭嘴鱼对水质、水温等生长环境要求极高。
2015年,邓勇的鸭嘴鱼一条也没成活。
不仅如此,由于管理员失误,当年8月,一池4万余条鲫鱼也死伤殆尽。
2016年,邓勇再遭打击。他选种的100多亩李子树,种植3年后挂果,却因为气候、海拔、土壤等原因,果子酸涩难咽,几乎全都烂在地里。
连遭打击,邓勇并不灰心。经过自学摸索、四处学习养殖技术,邓勇在2016年成功养殖成活2000多尾鸭嘴鱼,也成为铜梁第一个养活鸭嘴鱼的人。
至于李子,邓勇通过嫁接的方式进行品种改良,今年已有了收获。
近几年,随着铜梁区乡村振兴项目的推进,邓勇扩大了流转土地的面积,共流转了玉皇村380余亩土地,并在特色养殖和种植的基础上发展了逍遥山庄特色农家乐餐饮和民宿。
“现在,我们有烤全羊、休闲垂钓、特色民宿等众多项目,年营业额超过千万元。”邓勇还与村集体合作,将村里闲置的小学教学楼改建为大型餐饮会议中心,2020年给村集体分红20万元。几处村民闲置的农房也被改造成特色民宿,每到节假日,一房难求。
不仅如此,邓勇的逍遥山庄还为周边村民提供了70余个就业岗位。不仅有年纪大的村民来当服务员,还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回来从事收银、库管等工作。
32岁的玉皇村村民杨春燕已经在逍遥山庄工作了三年左右。“感谢邓总,我现在每个月工资3000多块,五险都买了的,离家近方便照顾老人小孩。”
“村民感谢我,我要感谢这个时代。跟着这个时代,我才从一个小裁缝,变成了今天的‘新农人’。”望着窗外的纷纷细雨,48岁的邓勇双鬓虽染秋霜,眼里却满是对未来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