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惊喜现身伟菘偲菘音乐会 孙燕姿:我怎么可以不来
#当40年浓缩成3小时 孙燕姿(中)感谢李伟菘(左)和李偲菘在她歌唱事业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伟思音乐提供) 新加坡音乐人李伟菘和李偲菘星期二(12月31日)晚上在滨海湾金沙会展中心举...
-
成都交响乐团2025新年音乐会:璀璨之夜,音乐共鸣
随着2024年的尾声悄然临近,成都交响乐团精心筹备的2025新年音乐会如约而至,在万众瞩目中拉开了序幕。12月31日晚,成都交响乐团音乐厅内热闹非凡,这场延续了多年的文化品牌活动,今年仍以其精心策划的曲目和卓...
-
成都公布首批“微网实格”治理关爱激励礼遇措施
12月16日,由中共成都市委社会工作部、中共成都市委政法委员会、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成都市体育局指导,成都市广播电视台、中共成华区委社会工作部联合主办的“微光成炬·幸福成都”礼...
重庆彭水:撂荒地里走出幸福“稻”路
发布时间:2022/06/16 新闻 浏览:287
青山环绕中,涓涓溪流串起一块块水田。
在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诸佛乡复兴村柴家沟,灌满水的农田犹如一面面镜子铺在山间,层层叠叠从谷口延展到山脚,蔚为壮观。
耙田、提田埂、运秧苗、插秧……村民在田间忙碌的身影,让乡村美景显得更加灵动。很难想象,去年还是长满杂草、无人耕种的撂荒地,如今已经变成了种植优质水稻的良田。
“田整好了,就是安逸,村子又有了活力。”村民张贵概家就住在田边。他说,这里从来就被称为“鱼米之乡”,水稻种植一直是他们祖祖辈辈引以为傲的产业。
记者了解到,柴家沟三面环山,水资源丰富,200多亩成片的农田都是“活水田”;海拔600多米,温度非常适合水稻生长;森林覆盖率高,土壤结构好,生产出的大米以口感好闻名乡里。
前几年,由于传统耕作耗时费力,种田成本高,造成老百姓不愿意种粮食,加上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家的多是中老年人,撂荒地日益严重。
张贵概介绍:“附近大多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良田一年年被撂荒,门槛前的田都荒了,大块大块的,非常可惜。”
良田没有种粮食,这也引起了驻村工作队的注意。
李岸松是复兴村驻村第一书记,在进村入户走访过程中,看到成片的良田变成了撂荒地,驻村工作队与村支两委认真分析缘由,想方设法破解困局。
去年,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通过走访调研、认真研判,决定采取“合作社+村集体+基地”的模式,引进鞍子镇苗妹香香合作社入驻复兴村,并成立复兴村分社,搭乘苗妹香香合作社成熟的运行模式,依托资源优势和平台优势,把撂荒地盘活,促进粮食生产、产业发展。
“村民自己种,劳动力不足。第一年开荒种田,恼火得很。”李岸松说,把合作社引进来发展集体经济,才能真正盘活土地资源,带动老百姓种植积极性。
定了目标,说干就干。年初以来,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认真开展摸底排查,进行了一系列的前期准备工作。
“二月份就跟村民签好了流转土地的合同,共流转了156亩农田。”复兴村村支部副书记冯洪强算了一笔账:流转的土地种植优质水稻,优质水稻的亩产在550公斤左右,烘干后的稻谷可以卖2块钱左右一斤,集体经济收入有30多万元。
发展村集体经济,村民不仅有分红,还能在家门口就业。
“我除了在基地务工,顺便还要帮忙盯基地的管理。”张贵概说,今年他已经在基地做了十几天,每天100元,在家门口就能有一份收入。“后期管理、收获,还需要人工,今年在这里还能挣几千元钱,挺不错!”
李岸松告诉记者,成立集体经济的目的是希望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到种植水稻中来,提高农户的积极性,增强发展农业的信心,促进当地村民增产增收,进一步推动水稻产业提质增效,走出新“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