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health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健康 > 重庆梁平:从“治病就医”到“全民健康”——3名从医者眼中的梁平医疗条件之变

新闻

惊喜现身伟菘偲菘音乐会 孙燕姿:我怎么可以不来

#当40年浓缩成3小时 孙燕姿(中)感谢李伟菘(左)和李偲菘在她歌唱事业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伟思音...

  • 成都交响乐团2025新年音乐会:璀璨之夜,音乐共鸣

    随着2024年的尾声悄然临近,成都交响乐团精心筹备的2025新年音乐会如约而至,在万众瞩目中拉开了序幕。12月31日晚,成都交响乐团音乐厅内热闹非凡,这场延续了多年的文化品牌活动,今年仍以其精心策划的曲目和卓...

  • 成都公布首批“微网实格”治理关爱激励礼遇措施

    12月16日,由中共成都市委社会工作部、中共成都市委政法委员会、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成都市体育局指导,成都市广播电视台、中共成华区委社会工作部联合主办的“微光成炬·幸福成都”礼...

  • 春暖花开 这场绿色环保主题活动“卫”你而来

    2024年4月是第36个全国爱国卫生月,为进一步加强文明城市建设,推进市民群众垃圾分类文明习惯养成,让“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深入人心。4月12日下午,由成都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成都市广播电视台承...

重庆梁平:从“治病就医”到“全民健康”——3名从医者眼中的梁平医疗条件之变

发布时间:2021/07/21 健康 浏览:164

近日,在重庆市梁平区人民医院里,市民或在门诊大厅内安静地排队挂号、取药,或有序前往各个科室,感受先进的医疗设备带来的看病便利。
刚刚忙完手头的工作,现任梁平区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殷富春,来到放射科扫描室内,察看医务人员的检查情况,并一起探讨患者下一步治疗方案。
“30多年前,怎么也不敢想象,梁平的医疗条件会变得这样好。”自1984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原四川省万县地区梁平县人民医院放射科起,殷富春便和全区许多医疗同仁们一起见证了梁平医疗条件发生的巨大变化。
从破瓦房到现代化医院
忆起1984年,初到医院报到时的场景,殷富春至今记忆犹新。
“只有两栋破旧的老楼,还是青砖瓦房构成的。”殷富春说。老医生告诉他,建院初期,全院上下只有15张简易病床,除了几个听诊器、注射器,几乎没有什么设备仪器。殷富春还记得,那时,由于缺乏先进的照光设备,每次给病人做检查就好像走进“黑屋子”,需要检测人员掌握快速适应暗环境的“特殊本领”。
变化发生在改革开放后。梁平医卫事业发展快马加鞭。1996年,医院修建起了一栋2300平方米的内科楼;2004年,11层高的门诊综合大楼拔地而起;2017年,区人民医院从旧址迁入都梁新区,崭新优美的环境、先进齐全的设备开启了新篇章上的新征程。
如今,走进梁平区人民医院放射科诊疗室,利浦128层螺旋CT、GE高场1.5T磁共振、GEHealthcare移动DR……各类大型进口医疗设备一应俱全。闲暇时,殷富春常会对年轻医生们讲起过去的事,并感慨万千:“梁平父老乡亲的就医环境越来越好,我和同事们也从‘黑屋子’里‘解放’出来了。”
从“老三样”到“智慧医疗”
一个药箱,一支笔,一支温度计,一个血压计,一些常规药品。这是在蒋静的童年印象里,爷爷和父亲奔走问诊的全部设备。
今年55岁的蒋静是云龙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科科长,家中世代从医。他回忆,幼年时,在清清的龙溪河边,爷爷和父亲就那样翻过一座座山头、跨过一道道田坎,奔走在患病的乡亲家中,用传统的技艺进行“望、闻、问、切”。
“医者父母心”是父辈言传身教给他的人生信仰,但艰苦的医疗条件也像无法跨越的鸿沟一样,横亘在蒋静的心上。
“现在,那些日子一去不复返了。”蒋静说。从高端医疗设备到高素质医疗人才,从精细的诊疗到服务一体化,尤其是近年来智慧医疗惠民成果的加速转化,让农村地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一小时医疗卫生服务圈已然建立,全区乡镇卫生院标准化率达100%。跋山涉水看病的日子已成为历史。
如今的蒋静,依然在家乡的医疗岗位默默贡献力量。只是,他再也不用像他的父辈一样,靠“老三样”走天下了。
从“寻医难”到“健康送上门”
黄晓红还记得,多年前,一些老龄患者由于行动不便而导致病情恶化、延误治疗时的绝望。
黄晓红是梁平区第二人民医院院长,从事农村公共卫生工作20年,她熟悉公共卫生的每一项指标和流程。曾几何时,群众患病找医生,是看病的“标配”流程,但对于许多乡镇基层群众,尤其是高龄、失能、行动不便的患者来说,看病之路显得尤为艰难。
这一困境在医疗卫生改革的春风下迎刃而解。2017年起,梁平正式从政策上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平台,推行电子健康卡。广大乡村群众从此拥有了“私人医生”,不出家门,就可享受“健康送上门”服务。
“医疗条件的变化让群众如沐春风,也让我们更加自信。”黄晓红说。
现如今,梁平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已有174个,累计签约服务超过22万人。许许多多和黄晓红一样的基层“公卫人”,始终奔波在路上,为群众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