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technology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技 > 重庆南岸:13年无悔初心 破解土地沙漠化治理世界难题

新闻

春暖花开 这场绿色环保主题活动“卫”你而来 春暖花开 这场绿色环保主题活动“卫”你而来

2024年4月是第36个全国爱国卫生月,为进一步加强文明城市建设,推进市民群众垃圾分类文明习惯养成,让“...

  • 成都市金牛区白马寺历史文化街区白马后巷开街仪式举行

      1月12日上午,位于成都市金牛区白马后巷,热闹非凡,嘉宾云集。成都市金牛区2024年新年旧城改造标志性建筑荷花池街道白马寺历史文化街区白马后巷开街仪式暨“成都贵院.无名初”东方美学空间文化项目...

  • 2023 年 PCIM Asia 8月29日揭幕

    2023年PCIM Asia上海国际电力元件、可再生能源管理展览会将于8月29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隆重揭幕。一众业界翘楚贤才将齐聚于这个领先亚洲的电力电子展会,探索行业最新趋势和创新发展。 即将于8月29至31日举...

  • 养老院里多温情 欢声笑语年味浓

    “加油!加油!加油!……” 1月22日下午3点过,在南岸区同辉养老中心,一群“老小孩”做游戏做得正欢。在社工和护理人员的辅助下,老人们用筷子把乒乓球大小的小球从一个筐夹到另一个筐,每夹进一个球,大家都会发...

重庆南岸:13年无悔初心 破解土地沙漠化治理世界难题

发布时间:2021/11/10 科技 浏览:96

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六部门举办的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中,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教授易志坚和他的“沙漠土壤化”生态恢复技术受到广泛关注。
“沙漠土壤化”生态恢复技术,是易志坚团队呕心沥血13年的研究成果。自2016年实地应用以来,已在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四川若尔盖沙化草地、西沙岛礁、西藏沙化地、中东沙漠、非洲撒哈拉沙漠等地实施土壤化改造近20000亩,产生了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从设想提出时,我就从来没有怀疑过”
易志坚2003年担任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长期从事力学、道路、桥梁、材料等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十几年前,他研究出一种新型聚合物混凝土路面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实际生产。
在2008年以前,易志坚对沙漠的情况并不熟悉。韧性聚合物混凝土路面研究成功后,他开始琢磨一个问题:从颗粒物质到混凝土是一种状态的改变,机理是约束(物理学名词)决定了颗粒物质的状态。如果将这种改变应用到沙漠,能不能使沙子聚合,让沙漠具有土壤的特性呢?
一直以来,土地沙漠化治理都是世界级难题。当易志坚提出这个设想时,毫无意外受到了诸多质疑。但在理论的支撑下,易志坚坚信,这个方向是对的。“从设想提出时,我就从来没有怀疑过。”
然而从2008年开始,三四十人团队研究了一年,项目毫无进展。
或许是名字中透出的倔强,易志坚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在重新调整研究思路后,又过了一年,一种约束材料初步研发出来,让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2016年,“沙漠土壤化”应用试验在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正式启动,基地首次试验25亩沙地便获得成功,仅仅两个多月,70多种植物让贫瘠的沙漠变得生机盎然。
技术原理:让沙子获得土壤特性
“沙漠土壤化”的原理,就是让沙子获得土壤的特性。
“土壤的力学特性,潮湿时的流变状态和干燥时的固态,可以实现相互转化,我们又称之为‘生命’特征。”易志坚介绍,通过往沙子中添加一种称之为“ODI约束”的植物纤维粘合剂,在约束的作用下,让沙子具有土壤一样的“凝聚力”,实现了保水保肥。
“约束只需要加入一次,就能让沙子永久保留土壤特性,实现正常的植物生长。”易志坚说。
在交大第一教学楼实验室里,沙漠生态研究院副院长赵朝华为易志坚当了一回实验助手。记者看到,一碗加入了约束的沙子经过赵朝华的揉捏后,大约1分钟,就形成了湿土壤一样的状态。
传统的防沙固沙不能改变沙子的性质,且效果有限。而易志坚教授的科研成果,却能实现真正的“化沙成土”,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从2016年到2019年,该技术已经在全国、中东和非洲地区实施了近20000亩沙漠的改造。
种出作物根系发达果蔬口感好
易志坚团队“沙漠土壤化”的另一个特点,是经过改造后的沙漠,多数植物的长势还能优于传统土壤,且更节水保肥。如果种植耐旱植物,如沙蒿、沙打旺、花棒等,可以在当地自然条件下生长,无需人工灌溉。
团队在基地试验过程中发现,在改造后的沙漠上种的植物,根系特别发达,长势非常好。“比如萝卜,阿拉善农牧局刚刚组织专家测产,亩产达到了13000多公斤;前年测产高粱平均亩产789公斤,是全国平均324公斤的一倍多。”易志坚说。
传统土地的结构是“上松下紧”,经过易志坚团队改造后的沙漠,则是相反的“上紧下松”。下方松,植物根系生长更旺,吸收养分能力更强,种出来的蔬菜瓜果自然更好吃。易志坚说,2019年,他们把阿拉善沙漠种出的萝卜、番茄、茄子、辣椒等蔬菜,拉了几十车回重庆,与新世纪重百超市合作,很快就销售一空。“我们的蔬菜价格不贵,口感好,所以反响特别好。”
易志坚介绍,在广泛试验中,团队发现,植物的根系或者来不及收的作物烂在地里后,又可以形成新的约束材料,土壤特性会变得更佳。这样一来,能够实现“土壤化”的沙漠面积,往往比预期更大,效果更好。
完成“沙漠土壤化”试验的地区,防风固沙效果显著,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各类植物竞相生长,飞鸟、老鼠、野兔、青蛙、昆虫等动物也纷纷在改造地“安家”。
如此好的科研成果,其成本又有多高呢?易志坚介绍,一亩地的改造成本在2000到5000元之间,改造一次,便可终身受用。改造后通过种植果蔬、牧草等经济作物,只要运营得当,就能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这是我们利用沙漠种出的高粱酿的酒。”在交大会议室,易志坚拿出一瓶高粱酿造酒,对记者说,“生产规模不大,对外也没怎么宣传,算是我们的一种产业化探索吧。”
这瓶酒的名字叫“沙之约”,“既有与沙漠‘约定’之意,也包含了沙子通过力学‘约束’成土的意思。”这个“约”,或许正是易志坚在防沙治沙科研路上不服输,誓与土地沙漠化博弈的一种深刻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