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 industry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产业 > “国民下饭菜”如何越吃越“香”

新闻

春暖花开 这场绿色环保主题活动“卫”你而来 春暖花开 这场绿色环保主题活动“卫”你而来

2024年4月是第36个全国爱国卫生月,为进一步加强文明城市建设,推进市民群众垃圾分类文明习惯养成,让“...

  • 成都市金牛区白马寺历史文化街区白马后巷开街仪式举行

      1月12日上午,位于成都市金牛区白马后巷,热闹非凡,嘉宾云集。成都市金牛区2024年新年旧城改造标志性建筑荷花池街道白马寺历史文化街区白马后巷开街仪式暨“成都贵院.无名初”东方美学空间文化项目...

  • 2023 年 PCIM Asia 8月29日揭幕

    2023年PCIM Asia上海国际电力元件、可再生能源管理展览会将于8月29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隆重揭幕。一众业界翘楚贤才将齐聚于这个领先亚洲的电力电子展会,探索行业最新趋势和创新发展。 即将于8月29至31日举...

  • 养老院里多温情 欢声笑语年味浓

    “加油!加油!加油!……” 1月22日下午3点过,在南岸区同辉养老中心,一群“老小孩”做游戏做得正欢。在社工和护理人员的辅助下,老人们用筷子把乒乓球大小的小球从一个筐夹到另一个筐,每夹进一个球,大家都会发...

“国民下饭菜”如何越吃越“香”

发布时间:2022/03/18 产业 浏览:49

核心提示
“口口脆”是近年来涪陵榨菜集团针对年轻人新开发的一款休闲食品。去年,“口口脆”全年销售额3.1亿元,比2020年增长22%,相当于涪陵榨菜几个单品销售额之和,成为一款明星产品。
随着明星产品受到市场追捧,涪陵榨菜去年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全年销售总额达25.19亿元,同比增长10.82%,全国中小城市商超都有销售网,市场占有率高达30%,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下饭菜”。与此同时,涪陵榨菜建设的全国首个“中国榨菜城”主体工程即将动工,工程在2024年完工后将成为国内酱腌菜行业最大的生产基地。
涪陵榨菜要寻求突破,实现快速发展,还面临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青菜头已砍收完毕,榨菜进入新一轮的生产周期,重庆日报记者走进生产车间、田间地头进行采访调查。
传统产品亟待推陈出新
“‘涪陵榨菜’四个字连在一起,很多人都会念,但取掉‘榨菜’二字,不少人就把‘涪陵’错读成‘peiling’了。”这是广为流传的一则段子,却也从侧面反映了涪陵因榨菜而兴的事实。
长期以来,川渝等西南地区的老百姓喜欢就着榨菜下面条、稀饭。由于口味独特,榨菜逐渐走向全国各地,成为“国民下饭菜”。
涪陵榨菜经历了从坛装到小包装,再到去防腐剂、低盐榨菜四个时期,最顶峰时有200多款产品。
据涪陵榨菜集团研究所所长刘德君回忆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们推出第一代小包装榨菜,产品一面世就火了。西南一带的经销商直接在生产车间外的空坝子搭雨棚住,都想第一时间抢到货。
“但细数下来,真正称得上榨菜新品的还是屈指可数。”刘德君说,以前只是对产品包装或榨菜形态作“物理创新”,产品本身的“化学创新”还在原地打转转。
涪陵榨菜发展中心主任陈伟也有同样感受。作为土生土长的涪陵人,他看着涪陵榨菜一步步发展壮大,从注重品质到注重口味、注重包装、注重文化。但他认为产品的开发与消费者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比如针对老人、妇女、儿童等细分市场的新品开发。
刘德君的研发团队这些年一直在致力于新产品的开发,他们将过去拍脑袋搞研发,调整为根据消费者实际需求来推出新产品,深受年轻人喜欢的“口口脆”就是这样诞生的。
“‘口口脆’是涪陵榨菜产品的一次全新突破。”刘德君介绍首先是把青菜头做成类似薯片一样的零食来吃,而且口味多样。其次是在包装上,“口口脆”注入了氮气后变得鼓鼓的,跟薯片一样看起很“潮”,因而深受年轻人喜欢。
“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涪陵榨菜才能焕发青春。”刘德君说,目前他们正开发研制更多休闲食品以及榨菜多功能新品。
菜皮回收利用亟待新突破
就在刘德君忙于研发新产品时,重庆腾元环保公司(下称“腾元公司”)总经理吴朝兵正充满激情,把所有积蓄都投入到青菜头菜皮的回收利用上。
投资到烂贱的菜皮上,吴朝兵难道不怕钱打了水漂?
2016年3月的一天,吴朝兵开着车到乡镇转运生活垃圾时,看到很多青菜头的老叶子丢弃在公路两旁,“以前很多人拿这种叶子做成酸菜,味道安逸得很。”他从涪陵榨菜集团负责环境保护的吕康田那里了解到,工厂加工后剩下的菜皮也是扔掉,并且还要付280元/吨的价格拉去填埋处理。
“菜皮含盐量高,不能直接还田当肥料,处理成本相当高。”吕康田介绍,全区每年要产生8万吨菜皮。
“这么大的量,就没想过变废为宝?”吴朝兵追问。
“高盐度的菜皮仅脱盐就要花巨额成本,投入看不到效益,谁愿意干?”吕康田的一席话,却激起了吴朝兵的兴趣,说要让菜皮实现废物利用,吕康田欣喜地承诺为其提供试验用的所有原料。
一场关于菜皮回收利用的试验就此展开。
把菜皮拿来当牲畜的饲料、当农作物的肥料……一次次试验都以失败告终。正当吴朝兵焦头烂额时,他从垃圾焚烧中受到启发,何不将菜皮烘干处理制成生物燃料?
一个新问题又摆在眼前——由于加工车间水蒸气大,烘干后的菜叶不一会又出现返盐的情况,以至于生物燃料比较湿无法充分燃烧。为解决这个问题,吴朝兵和团队经过5年攻坚,尝试了万余次的工艺优化、机器设备改造等,去年10月,菜皮终于加工成了生物燃料。
消息很快在涪陵传开,一时间,当地90%以上的榨菜加工企业纷纷来找吴朝兵。
近日,记者走进坐落于涪陵区龙桥街道酒店社区的腾元公司加工厂,一辆辆载满菜皮的大卡车停靠在厂区院子,等待过秤、卸载。车间里,机器轰隆,叉车来回运输,机器旁的工人一簸箕一簸箕不停地给烘干机喂料,靠近墙边的工人则在对菜皮进行分拣。
“别看生产红火,其实不赚钱。”吴朝兵说,为实现菜皮循环利用,5年来他总共投入了三四百万元。尽管目前企业以200元/吨的价格收取服务费,但要收回成本至少还要四五年。虽然现在不赚钱,吴朝兵依旧打算再投入几十万元,下个月再新增一条生产线,“路子已经蹚出来了,未来肯定能实现盈利。”
陈伟说,尽管近年在青菜头叶子、菜皮以及榨菜盐水的循环利用上有所突破,但残渣回收利用的方式还亟待提升,比如,是否可以考虑将菜筋制作成榨菜酒、榨菜精油等高附加值产品,让更多残渣变废为宝。
出口亟待提质升级
经过百多年的发展,涪陵榨菜与欧洲的酸黄瓜、德国的甜酸甘蓝并誉为世界三大名腌菜。
虽然声名在外,但出口却是涪陵榨菜的一个短板,周坤林父子的二度创业之路就说明了这一点。
59岁的周坤林是涪陵区清溪镇平原村地地道道的农民。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涪陵土产公司在做坛装榨菜外贸出口的生意,看着榨菜装船后一艘一艘地运出国,头脑灵光的周坤林也想做出口生意。
1995年,他和亲戚合伙收购青菜头,经过简单腌制处理后再转手卖给土产公司。很快,周坤林转型成了一名榨菜原料供应商,每年有四五十万元的利润。
那几年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2003年周坤林成立了公司,建起标准化厂房。
但好景不长。随着人力成本等的增加,榨菜原料出口的利润越来越薄,从以前的10%骤降到2%。
2010年,留学归国的儿子周琳翔建议,公司要活下去,一是不能再借助代理公司出口,必须要有自营出口权,二是要生产附加值高的加工品。
生产加工品购买机器设备就能解决,但要自己做出口,却存在一个大难题——不知道买家在哪。
“过去,自家的榨菜卖到海外,要经过五六个中间商,我们只知道产品卖到哪,而对客商信息则是一无所知。”周琳翔说,“我们就是别人的‘搬运工’。”
为了精准对接客户,周琳翔只要了解到国外有展销会,就会马不停蹄地飞过去。一年多后,周琳翔积累了一批东南亚客商资源,同时掌握了出口的流程和窍门。2011年,周家父子开始了第二次榨菜成品出口的创业之路。
通过榨菜出口的提质升级,周家父子的公司年出口榨菜万余吨,产值7000万元。公司也从最初的3人发展到110人,从小作坊扩展成为上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智能生产车间,有着5000亩的榨菜出口标准生产基地。
涪陵区有榨菜股份合作社197家,常年半成品原料加工户1700余户,其中专做榨菜出口的仅有7家,原料虽出口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出口总量仅两万余吨,出口总额仅为1亿多元,出口水平还比较低。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榨菜出口基地建设,鼓励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做榨菜精深加工出口,力争到2025年榨菜出口量达3万吨,出口额突破3亿元。”陈伟说。